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来源:光明网 2022-07-04 15:40
7月2日,“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在河海大学举行。来自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墨尔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数百名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以水与社会研究为主题,采取“1个主旨演讲环节+6个专题分论坛”的形式展开。河海大学校长徐辉出席开幕式,河海大学副校长张兵,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陈茂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委会会长包智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还举行了《环境社会学》集刊发布仪式。
在主旨演讲环节,陈茂山以《水利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潜力及实施路径》为题重点谈及水利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水资源领域、水生态领域、水电建设领域和水利设施建设领域。他提出水利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减(排)一增(汇)”核心路径及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水生态系统修复、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低碳管理等基本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苏扬在以《从冲突到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公园的制度逻辑》为主题的演讲中表示,国家公园在既往的保护实践中,出现了保护与发展两张皮、保护机构与地方政府及原住民冲突多发的问题。他认为,从冲突到共生的重要前提是中央树立政绩观并统筹调整责权利制度、省政府的有效介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高效落实以及基层地方政府的全面协助。
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国水科院院士郑晓云在《水历史是什么与为什么:水卫生史分野的阐释》的发言中,追溯了水历史概念的提出,认为水历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的社会史、水文化史、水利用史、水工程史、水管理的制度史、水权史、水经济史等。对于水卫生史,他认为研究聚焦于水获得与净化、排水和污水处理以及沐浴和水厕所三个核心层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信息中心执行主任Alex de Sherbinin 教授以《Modeling Future Climate Migration: The World Bank Groundswell Project》为题针对世界银行风潮报告(Groundswell Project)中提出的“气候移民”问题进行了阐释,指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如水资源缺乏、农作物生产下降、海平面上升等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气候移民”。而与其他因素相比,水资源可获得性是影响人口分布变化中最为灵敏的因素。
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院Mark Yaolin Wang 教授的发言题目为《China’s New River Chief System: Its Water Governance Effects And The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他聚焦中国“河长制”研究,在回顾中国传统水资源治理制度的基础上,总结了“河长制”的发生机制,肯定了“河长制”属地管理的优势,同时提出“河长制”的改革创新需要从横向协同、纵向管理加强、引入NGO等社会力量参与、从“人治”到“法治”转变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在6个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河湖长制研究、水域社会研究、水治理研究、水社会关系研究、水社会关系研究以及人类发展与治水实践等话题展开交流和对话。(邢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