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术论文 ]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赋能地方绿色治理——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从支配自然到调适环境: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探析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践———以江苏为案例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经济发展与公众气候变化关心——基于74个国家的实证比较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中国政协新界别亮相,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保护修复母亲河如何持续发力?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生态环境部: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03-31 [ 环境新闻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 学术论文 ]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绿纽带”的力量:中国公众的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走向“天人合一”:费孝通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及其生成探究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环境参与行为——兼议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气候危机与社会学习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逻辑——一项案例研究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农业:环境与社会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环境社会学研究之三维:环境正义再诠释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时代”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二〇二二 从十大热点看生态环境 2023-01-20 [ 环境新闻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 学术论文 ]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真实主义取向的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述评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人口流动、信息媒介与公众环境知识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宁夏两省份数据的考察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取得什么成就?发生哪些变化?省级党政“一把手”多角度展现生态环保十年成果 2022-10-02 [ 环境新闻 ]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10-02 [ 学术论文 ]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碳市场收入的使用与管理:欧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约制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论环境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22-08-03 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2022-08-0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 2022-08-03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2022-08-03 【光明论坛】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8-03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08-03 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2022-08-03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03 [ 学术论文 ] 迈向行动的社会工作:环境问题介入的学科反思与路径建构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嵌入、吸纳和脱耦: 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多重模式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折中治理:高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策略研究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生活治理: 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视角 2022-06-11 [ 环境新闻 ]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2-06-11 [ 环境新闻 ]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11 [ 环境新闻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2022-06-11 [ 学术论文 ]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母亲身份、社会交往、环境污染感知与中国母亲群体的环境行为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情景与互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建构过程——基于上海市P区的个案分析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09 [ 环境新闻 ]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2-05-09 [ 环境新闻 ]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09 [ 环境新闻 ] 建设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05-09 [ 环境新闻 ] “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哪些与生态环保有关?进展如何? 2022-05-09 [ 学术论文 ] 关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2022-03-04 [ 学术论文 ] 循环社会的构建 2022-03-04 [ 学术论文 ]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研究 2022-03-04 [ 学术论文 ] 现代性重拾、环境转向与治理:一个价值共存的视角 2022-03-04 [ 学术论文 ]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3-04 [ 环境新闻 ] 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2022-03-04 [ 环境新闻 ]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发行 2022-03-04 [ 环境新闻 ] 二〇二一 从十大热词看生态环境 2022-03-04 [ 环境新闻 ] 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03-04 [ 环境新闻 ]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发布 2022-03-04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2021-12-1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 2021-12-15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021-12-15 [ 环境新闻 ]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12-15 [ 环境新闻 ] 社会资本可全程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1-12-15 [ 环境新闻 ] 分区管控 生态更美 2021-12-15 [ 学术论文 ] 项目进村与社区回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2021-11-25 [ 学术论文 ]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2021-11-25 [ 学术论文 ]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2021-11-25 [ 学术论文 ] 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2021-11-25 [ 环境新闻 ]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021-11-25 [ 环境新闻 ] 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2021-11-25 [ 环境新闻 ]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2021-11-25 [ 学术论文 ] 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2021-10-20 [ 学术论文 ] 社会科学中的实践论 2021-10-20 [ 学术论文 ] 社会实践论的观念之维 2021-10-20 [ 学术论文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例 2021-10-20 [ 学术论文 ] “找回自然”:社会学的本体论转向——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021-10-20 [ 环境新闻 ]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20 [ 环境新闻 ]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10-20 [ 环境新闻 ]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点亮绿色未来 2021-10-20 [ 环境新闻 ]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 2021-10-20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6-15 污染企业的“漂绿”实践及其逻辑——基于M牧场沼液污染的经验研究 2021-06-15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 2021-06-15 建设生态文明要算长远账 2021-06-15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2021-05-18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2021-05-18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2021-05-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2021-05-18 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1-05-1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05-18 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2021-05-18 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21-05-18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2021-04-18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1-04-18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 2021-04-18 中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2021-04-18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2021-04-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4-18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 2021-04-18 [ 学术论文 ]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1-01-16 [ 学术论文 ] 社会经济地位、环保效能感与公众环境治理责任认知 2021-01-16 [ 学术论文 ] 从环境冲突迈向环境治理——近10年来中国环境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向分析 2021-01-16 [ 学术论文 ]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2021-01-16 [ 环境政策 ]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2021-01-16 [ 环境新闻 ]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2021-01-16 [ 环境新闻 ]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1-01-16 [ 焦点图 ] 【新书速递】环境社会学(主编:洪大用) 2020-12-17 高收入者更关心环境吗?——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2020-12-0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04 高度联通社会的环境机遇和环境风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12-04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0-12-04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国环境社会学网”是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的专业网站。本网站在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下,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要求,其宗旨是“促进环境社会学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重建,彼时环境议题正在全球浮现,对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的第二年,中国政府就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迈出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关键性的一步。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中国政府在启动经济改革开放的第二年(1979年)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相应地,作为恢复重建后中国社会学会(成立于1979年3月,当时名称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后于1982年5月更名为“中国社会学会”)的首任会长,费孝通先生也非常关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他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作了《及早重视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发言,强调应防范小城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大城市环境问题向小城镇的蔓延,并在《边区开发四题》中提到保护牧区自然生态要注重种林治沙。后来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学会领导职务的郑杭生先生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并在其与李强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社会运行学派代表著《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从理论上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作为社会运行条件分析的重要内容。1998-1999年,在郑杭生先生的直接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洪大用运用社会转型视角,对中国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为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进行了有价值的先期探索。
在老一辈社会学家远见卓识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会非常重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组织建设。早在1992年,中国社会学会就设立了“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曾任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司司长的沈益民先生担任首届会长。该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向广大群众宣传政府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政策,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群众呼声。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为加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2月,在时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研究员、郑杭生教授,会长李培林研究员、秘书处负责人和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代理负责人童乘珠女士等的大力支持协调下,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四届理事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当选为会长,河海大学陈阿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包智明教授、中山大学麻国庆教授、吉林大学林兵教授、北京大学秦明瑞教授、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和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沈建宇先生当选为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益龙教授当选为秘书长。会议还一致通过决议,聘请郑杭生教授、陆学艺研究员和童乘珠女士担任名誉会长,聘请李培林研究员、李强教授、马戎教授、李路路教授、宋林飞教授、李友梅教授和沈殿忠研究员担任顾问,聘请高燕副教授、任国英教授、王书明教授和尹萍女士担任副秘书长。2009年7月,经由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决议,正式将原“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更名为“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并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目前,该专业委员会有理事会员60余人。
根据目前可以掌握的文献,中国环境社会学的专业研究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年,狄菊馨、沈健编译了美国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和卡顿发表在《社会学年评》(1979年第5卷)上的一篇文章,即《环境社会学及其基本的分析结构》,并发表在《国外社会科学文摘》第11期。从那时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之少。作为社会学的主流杂志之一,《社会学研究》在1993年第5期和1994第6期分别刊发了北京大学麻国庆教授的《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和卢淑华教授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本溪市的环境污染与居民的区位分布》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型社会调查的实施和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的深度介绍,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多,成果水平也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研究者的学科意识逐步强化。尤其是,1995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于1995年组织实施了首次全国范围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之后在2003年、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有关学术单位实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大大深化了环境社会学中关于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的研究。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已经包括了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环境问题(水和垃圾污染等等)、环境关心、环境行为、环境抗争、环境政策、生态文化、海洋利用、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生态现代化等等广泛领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
与此同时,环境社会学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也逐步加强。在教材建设方面,国内学者翻译和编写的教材逐步增多,并不断完善。1998年肖晨阳等翻译出版了查尔斯•哈伯的《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的人文视野》,这应该是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第一部教材。接下来,包智明于1999年翻译出版了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洪大用、宋金文等在2009年分别翻译出版了约翰·汉尼根的《环境社会学》和鸟越皓之的《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着的角度思考》,昌敦虎在2010年翻译出版了迈克尔·贝尔的《环境社会学的邀请》。应该说,这些教材对于传播环境社会学和培养专业人才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已经有多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培养环境社会学的博士和硕士,并为本科生开设环境社会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系、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中南大学社会学系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机构。
中国环境社会学者之间交流的学术会议也日益制度化。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目前负责支持筹办两个系列的学术会议,即:“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和“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于2006年承办了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河海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了第二届会议,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了第三届会议,第四届拟于2014年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继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经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环境社会学者集体商议,2008年由日本法政大学承办了首届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由台湾清华大学承办第二届会议,2011年由韩国加图尔大学承办第三届会议,第四届会议将于2013年由中国河海大学承办。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国际环境社会学社区的关注。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继2007年支持举办“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于2010年7月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出席了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世界社会学大会暨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大会,并选举洪大用教授为2010-2014年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执行理事。在该次大会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主题会议上,洪大用教授应邀发表了题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大会演讲,集中讨论了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议题以及中国社会变迁对于社会学发展的意义。同时,在“社会理论与环境”分论坛上,洪大用教授还应邀作了题为“中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发言,就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关系、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困境与出路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壮大,她必将成为国际环境社会学社区的重要成员,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中为国际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值此中国环境社会学快速发展、国民环境教育需要继续加强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社会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展示环境社会学者学术研究成果,凝聚学科共同体的力量,提升环境社会学品质,以加强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面向公众传播环境知识、改进环境教育,我们采用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环境社会学网”这样一个虚拟社区,并设置了“学术动态”、“环境新闻”、“研究机构”、“学术论文”、“环境政策”、“环境数据”和“发展研究”等栏目。我们衷心希望这个“社区”能够成为环境社会学者、学生和相关人士的共同家园,并期待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参与和支持!
联系人:李锁成
联系电话:010-62511143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13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