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2023-03-31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赋能地方绿色治理——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3-03-31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2023-03-31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2023-03-31 从支配自然到调适环境: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探析 2023-03-31 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2023-03-31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践———以江苏为案例 2023-03-31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2023-03-31 经济发展与公众气候变化关心——基于74个国家的实证比较 2023-03-31 中国政协新界别亮相,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保护修复母亲河如何持续发力? 2023-03-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3-31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3-31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 2023-01-20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2023-01-20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20 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3-01-20 “绿纽带”的力量:中国公众的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 2023-01-20 走向“天人合一”:费孝通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及其生成探究 2023-01-20 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 2023-01-20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2023-01-20 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环境参与行为——兼议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2023-01-20 气候危机与社会学习 2023-01-20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逻辑——一项案例研究 2023-01-20 农业:环境与社会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研究之三维:环境正义再诠释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时代” 2023-01-20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2023-01-2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2023-01-20 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2023-01-20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1-20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20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01-20 二〇二二 从十大热点看生态环境 2023-01-2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2022-10-02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2022-10-02 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2022-10-02 真实主义取向的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述评 2022-10-02 人口流动、信息媒介与公众环境知识 2022-10-02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宁夏两省份数据的考察 2022-10-02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2022-10-02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 2022-10-02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2-10-0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02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10-02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10-02 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0-02 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2022-10-02 取得什么成就?发生哪些变化?省级党政“一把手”多角度展现生态环保十年成果 2022-10-0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10-02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2022-08-03 碳市场收入的使用与管理:欧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2022-08-03 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2022-08-03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2022-08-03 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2-08-0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约制 2022-08-03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 2022-08-03 论环境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22-08-03 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2022-08-0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 2022-08-03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2022-08-03 【光明论坛】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8-03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08-03 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2022-08-03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03 迈向行动的社会工作:环境问题介入的学科反思与路径建构 2022-06-11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2022-06-11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2022-06-11 嵌入、吸纳和脱耦: 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多重模式 2022-06-11 折中治理:高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策略研究 2022-06-11 生活治理: 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视角 2022-06-11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2-06-11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2022-06-11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2022-05-09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 2022-05-09 母亲身份、社会交往、环境污染感知与中国母亲群体的环境行为 2022-05-0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2022-05-09 情景与互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建构过程——基于上海市P区的个案分析 2022-05-09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2022-05-09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2022-05-0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09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2-05-09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09 建设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05-09 “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哪些与生态环保有关?进展如何? 2022-05-09 关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2022-03-04 循环社会的构建 2022-03-04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研究 2022-03-04 现代性重拾、环境转向与治理:一个价值共存的视角 2022-03-04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3-04 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2022-03-04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发行 2022-03-04 二〇二一 从十大热词看生态环境 2022-03-04 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03-04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发布 2022-03-04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2021-12-1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 2021-12-15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021-12-15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12-15 社会资本可全程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1-12-15 分区管控 生态更美 2021-12-15 项目进村与社区回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2021-11-25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2021-11-25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2021-11-25 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2021-11-25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021-11-25 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2021-11-25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2021-11-25 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2021-10-20 社会科学中的实践论 2021-10-20 社会实践论的观念之维 2021-10-20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例 2021-10-20 “找回自然”:社会学的本体论转向——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021-10-20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20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10-20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点亮绿色未来 2021-10-20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 2021-10-20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6-15 污染企业的“漂绿”实践及其逻辑——基于M牧场沼液污染的经验研究 2021-06-15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 2021-06-15 建设生态文明要算长远账 2021-06-15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2021-05-18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2021-05-18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2021-05-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2021-05-18 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1-05-1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05-18 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2021-05-18 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21-05-18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2021-04-18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1-04-18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 2021-04-18 中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2021-04-18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2021-04-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4-18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 2021-04-18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1-01-16 社会经济地位、环保效能感与公众环境治理责任认知 2021-01-16 从环境冲突迈向环境治理——近10年来中国环境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向分析 2021-01-16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2021-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2021-01-16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2021-01-16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1-01-16 【新书速递】环境社会学(主编:洪大用) 2020-12-17 高收入者更关心环境吗?——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2020-12-0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04 高度联通社会的环境机遇和环境风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12-04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孙金龙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把“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中的一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履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革文件或方案出台实施,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区域绿色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保护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8项在2019年底提前完成,今年前三个季度保持向好态势。到今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有望圆满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世界影响更加深远。我国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牵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有力对冲了逆全球化影响。我国成功申请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将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巨大贡献,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运筹帷幄,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实践证明,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十三五”时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老百姓共享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们的绿色低碳意识普遍增强,呈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职能进行整合优化,有力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明显减少,发展与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明显改变,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着力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实践证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实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底线思维,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物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被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实践证明,必须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提高生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