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2023-03-31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赋能地方绿色治理——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3-03-31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2023-03-31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2023-03-31 从支配自然到调适环境: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探析 2023-03-31 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2023-03-31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践———以江苏为案例 2023-03-31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2023-03-31 经济发展与公众气候变化关心——基于74个国家的实证比较 2023-03-31 中国政协新界别亮相,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保护修复母亲河如何持续发力? 2023-03-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3-31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3-31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 2023-01-20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2023-01-20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20 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3-01-20 “绿纽带”的力量:中国公众的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 2023-01-20 走向“天人合一”:费孝通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及其生成探究 2023-01-20 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 2023-01-20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2023-01-20 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环境参与行为——兼议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2023-01-20 气候危机与社会学习 2023-01-20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逻辑——一项案例研究 2023-01-20 农业:环境与社会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研究之三维:环境正义再诠释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时代” 2023-01-20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2023-01-2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2023-01-20 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2023-01-20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1-20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20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01-20 二〇二二 从十大热点看生态环境 2023-01-2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2022-10-02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2022-10-02 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2022-10-02 真实主义取向的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述评 2022-10-02 人口流动、信息媒介与公众环境知识 2022-10-02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宁夏两省份数据的考察 2022-10-02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2022-10-02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 2022-10-02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2-10-0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02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10-02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10-02 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0-02 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2022-10-02 取得什么成就?发生哪些变化?省级党政“一把手”多角度展现生态环保十年成果 2022-10-0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10-02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2022-08-03 碳市场收入的使用与管理:欧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2022-08-03 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2022-08-03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2022-08-03 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2-08-0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约制 2022-08-03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 2022-08-03 论环境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22-08-03 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2022-08-0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 2022-08-03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2022-08-03 【光明论坛】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8-03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08-03 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2022-08-03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03 迈向行动的社会工作:环境问题介入的学科反思与路径建构 2022-06-11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2022-06-11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2022-06-11 嵌入、吸纳和脱耦: 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多重模式 2022-06-11 折中治理:高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策略研究 2022-06-11 生活治理: 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视角 2022-06-11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2-06-11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2022-06-11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2022-05-09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 2022-05-09 母亲身份、社会交往、环境污染感知与中国母亲群体的环境行为 2022-05-0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2022-05-09 情景与互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建构过程——基于上海市P区的个案分析 2022-05-09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2022-05-09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2022-05-0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09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2-05-09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09 建设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05-09 “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哪些与生态环保有关?进展如何? 2022-05-09 关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2022-03-04 循环社会的构建 2022-03-04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研究 2022-03-04 现代性重拾、环境转向与治理:一个价值共存的视角 2022-03-04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3-04 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2022-03-04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发行 2022-03-04 二〇二一 从十大热词看生态环境 2022-03-04 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03-04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发布 2022-03-04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2021-12-1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 2021-12-15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021-12-15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12-15 社会资本可全程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1-12-15 分区管控 生态更美 2021-12-15 项目进村与社区回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2021-11-25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2021-11-25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2021-11-25 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2021-11-25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021-11-25 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2021-11-25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2021-11-25 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2021-10-20 社会科学中的实践论 2021-10-20 社会实践论的观念之维 2021-10-20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例 2021-10-20 “找回自然”:社会学的本体论转向——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021-10-20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20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10-20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点亮绿色未来 2021-10-20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 2021-10-20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6-15 污染企业的“漂绿”实践及其逻辑——基于M牧场沼液污染的经验研究 2021-06-15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 2021-06-15 建设生态文明要算长远账 2021-06-15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2021-05-18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2021-05-18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2021-05-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2021-05-18 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1-05-1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05-18 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2021-05-18 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21-05-18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2021-04-18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1-04-18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 2021-04-18 中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2021-04-18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2021-04-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4-18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 2021-04-18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1-01-16 社会经济地位、环保效能感与公众环境治理责任认知 2021-01-16 从环境冲突迈向环境治理——近10年来中国环境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向分析 2021-01-16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2021-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2021-01-16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2021-01-16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1-01-16 【新书速递】环境社会学(主编:洪大用) 2020-12-17 高收入者更关心环境吗?——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2020-12-0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04 高度联通社会的环境机遇和环境风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12-04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0-12-04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作者:魏一鸣 刘新刚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6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系统性、统筹性、全局性、整体性,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意蕴,是我国推动“双碳”工作的根本遵循。
辩证把握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观念,动态地认识和把握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减排还不是一个问题,人类面临的只有发展问题。在第二个阶段,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对抗性关系,减排会阻碍发展。在第三个阶段,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体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已到了不减排就无法更好发展的地步,减排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人类也到了有能力解决发展和减排矛盾的历史阶段。
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积累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涉碳诉求开始转变,低碳生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在我国正从对抗性阶段走向辩证统一阶段,两者的目标更为趋同,这必然要求将“发展”与“减排”统一起来,在发展中实现减排,以减排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氢能、光伏太阳能、核能、锂钠电池等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应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通过能源生产、加工、运输等一系列领域重大技术变革和技术融合,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然,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国家,也是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这就意味着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搞“运动式减排”。
辩证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历来是我们党把握战略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树立辩证系统观念,观大局、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空间的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体系,全球社会发展空间体现为一种“中心—半外围—外围”的空间不平等关系。碳排放空间的不平等就是这种社会发展空间不平等的表现,而且碳排放空间还表现出更为丰富的辩证特性:一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种可以在地球空间广泛弥散,并且可以稳定存在的自然公共品,任何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都是全球性的;另一方面,在地球空间内,增减碳的相关主体与承担碳损益的相关主体不一致。排碳的收益归排碳者所有,危害却需要全球共担;减排成本由减排相关主体承担,收益归全球所有。
就我国的碳排放空间而言,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分工、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碳排放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兼有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碳排放特点。虽然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东部一些地区面临的发展和减排的关系问题与全球先发国家处境类似,而西部一些地区面临的发展和减排的关系问题则与全球后发国家处境类似。分地区看,我国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前五名省份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超过30%;而碳排放总量最小的后五名省份合计排放量占比仅不足5%。分行业看,工业耗能占到全社会能耗总额的60%,高耗能工业占工业能耗的70%以上。
基于以上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性,我们在推进“双碳”工作时,绝不能“一刀切”,要考虑到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坚持辩证统观念,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辩证把握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推进解决“双碳”工作,必须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减排工作,以渐进的量变推动实现“双碳”工作的质变。
发展和减排的长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两者的短期目标存在阶段性矛盾,短期激进减排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从能源结构看,我国的能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而新能源装机和供给能力还不匹配,因此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生产生活供能的主要原料。从经济结构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工业全产业链的国家,工业产值份额仍然较高,受到20世纪末以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影响,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生产部门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随着碳约束的收紧,减排的经济成本将会迅速提高。因此,在短期内,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减排政策实施的成本反倒会随之下降,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对减排的承受能力反倒会更强,到时候的政策空间也会更大。
因此,基于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在推进“双碳”工作时,必须坚持辩证观念,把握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辩证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用高质量党建推动“双碳”工作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以新的增长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以价格机制倒逼企业变革生产技术,改善经营方式,选择高效、低耗的生产方式。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强调政府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作用。如果放任资本在化石能源等领域野蛮生长、无序扩张,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影响,必须把握资本行为规律及其治理规律,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范和引导资本重点投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领域,形成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双碳”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魏一鸣、刘新刚,分别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