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2023-03-31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赋能地方绿色治理——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3-03-31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2023-03-31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2023-03-31 从支配自然到调适环境: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探析 2023-03-31 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2023-03-31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践———以江苏为案例 2023-03-31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2023-03-31 经济发展与公众气候变化关心——基于74个国家的实证比较 2023-03-31 中国政协新界别亮相,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保护修复母亲河如何持续发力? 2023-03-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3-31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3-31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 2023-01-20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2023-01-20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20 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3-01-20 “绿纽带”的力量:中国公众的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 2023-01-20 走向“天人合一”:费孝通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及其生成探究 2023-01-20 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 2023-01-20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2023-01-20 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环境参与行为——兼议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2023-01-20 气候危机与社会学习 2023-01-20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逻辑——一项案例研究 2023-01-20 农业:环境与社会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研究之三维:环境正义再诠释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时代” 2023-01-20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2023-01-2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2023-01-20 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2023-01-20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1-20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20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01-20 二〇二二 从十大热点看生态环境 2023-01-2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2022-10-02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2022-10-02 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2022-10-02 真实主义取向的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述评 2022-10-02 人口流动、信息媒介与公众环境知识 2022-10-02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宁夏两省份数据的考察 2022-10-02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2022-10-02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 2022-10-02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2-10-0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02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10-02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10-02 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0-02 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2022-10-02 取得什么成就?发生哪些变化?省级党政“一把手”多角度展现生态环保十年成果 2022-10-0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10-02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2022-08-03 碳市场收入的使用与管理:欧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2022-08-03 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2022-08-03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2022-08-03 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2-08-0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约制 2022-08-03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 2022-08-03 论环境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22-08-03 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2022-08-0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 2022-08-03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2022-08-03 【光明论坛】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8-03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08-03 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2022-08-03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03 迈向行动的社会工作:环境问题介入的学科反思与路径建构 2022-06-11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2022-06-11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2022-06-11 嵌入、吸纳和脱耦: 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多重模式 2022-06-11 折中治理:高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策略研究 2022-06-11 生活治理: 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视角 2022-06-11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2-06-11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2022-06-11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2022-05-09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 2022-05-09 母亲身份、社会交往、环境污染感知与中国母亲群体的环境行为 2022-05-0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2022-05-09 情景与互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建构过程——基于上海市P区的个案分析 2022-05-09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2022-05-09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2022-05-0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09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2-05-09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09 建设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05-09 “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哪些与生态环保有关?进展如何? 2022-05-09 关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2022-03-04 循环社会的构建 2022-03-04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研究 2022-03-04 现代性重拾、环境转向与治理:一个价值共存的视角 2022-03-04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3-04 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2022-03-04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发行 2022-03-04 二〇二一 从十大热词看生态环境 2022-03-04 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03-04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发布 2022-03-04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2021-12-1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 2021-12-15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021-12-15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12-15 社会资本可全程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1-12-15 分区管控 生态更美 2021-12-15 项目进村与社区回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2021-11-25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2021-11-25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2021-11-25 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2021-11-25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021-11-25 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2021-11-25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2021-11-25 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2021-10-20 社会科学中的实践论 2021-10-20 社会实践论的观念之维 2021-10-20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例 2021-10-20 “找回自然”:社会学的本体论转向——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021-10-20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20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10-20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点亮绿色未来 2021-10-20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 2021-10-20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6-15 污染企业的“漂绿”实践及其逻辑——基于M牧场沼液污染的经验研究 2021-06-15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 2021-06-15 建设生态文明要算长远账 2021-06-15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2021-05-18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2021-05-18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2021-05-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2021-05-18 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1-05-1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05-18 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2021-05-18 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21-05-18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2021-04-18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1-04-18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 2021-04-18 中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2021-04-18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2021-04-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4-18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 2021-04-18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1-01-16 社会经济地位、环保效能感与公众环境治理责任认知 2021-01-16 从环境冲突迈向环境治理——近10年来中国环境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向分析 2021-01-16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2021-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2021-01-16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2021-01-16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1-01-16 【新书速递】环境社会学(主编:洪大用) 2020-12-17 高收入者更关心环境吗?——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2020-12-0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04 高度联通社会的环境机遇和环境风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12-04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0-12-04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时间:2022-07-17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吕望舒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整一年时间。
从交易首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的410.40万吨,到今年7月13日总成交量的1.94亿吨。伴随着市场活跃度的上升和成交量的累计,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构建、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全国碳市场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2日,全国碳市场总共运行52周,累计成交额达84.91亿元,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从2017年国家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工作,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自此,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研究、试点、设计,正式进入了运行、发展、完善的新阶段。
回首一周年,全国碳市场一周年建设成就,硕果累累令人欣喜。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建立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明确核算核查技术要求。制定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3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方权责和运行程序。
——管理框架更加明确。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支撑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框架,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难点。
——交易系统平稳运行。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温室气体排放报送系统,并顺利实现上线运行,实现数据在线填报,实时跟踪记录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
回首一周年,以全国碳市场为引领,各地在完善碳交易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积极实践,提高碳排放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管理办法》,对核查机构开展环境信用评级。湖南省印发了《关于深化长株潭金融改革的实施方案》,对碳金融和碳信用提出具体要求。陕西省制定印发了《陕西省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职责和要求。
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取得积极成效
84.91亿元,是全国碳市场运行52周239个交易日的累计成交额。
其中,第一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履约完成率为99.5%,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除了规模大,平稳也是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的一大特点。
作为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与12家结算银行进行对接,其中两家结算渠道已正式上线运行,7家已进入业务测试阶段。截至今年7月8日,累计完成了237个交易日清结算,清算总额达169.81亿元,自启动交易以来,无一日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
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则稳中上升。通过市场机制,碳市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交易价格在40元—60元/吨范围内波动,7月12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00元/吨,较2021年7月启动首日开盘价(48元/吨)上涨21%。
稳步上涨的碳价更是体现了碳排放控制的成本,传导了碳减排的压力,激发了重点排放单位特别是排放大户积极减排。
企业从以前只算“钱”账,到如今多了一本“碳”账,从“一本账”到“两本账”的转变,全国碳市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初步显现。全国碳市场生机勃勃,也为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例如,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和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通过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配额23.0172万吨。
同时,犹如一股强劲的绿色新风,全国碳市场带来的低碳理念风潮,已经成为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长期化的有效方式,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增添了活力和信心。
以高质量数据推动碳市场稳步发展
今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曝光了多起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典型问题案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其聚焦的重点,是数据的真实性。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基础和前提。在碳市场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一个多方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全国碳市场扩容、增加市场活力的基础。
质量管理不能完全依赖于一年一次的核查工作,要通过常态化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相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于此,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对企业月度存证数据和年度排放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常态化审核把关。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手段,与注登、交易系统及环保大数据互联互通,动态掌握企业碳排放相关参数情况,强化留痕管理,及时向地方预警异常数据,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考核通报机制。
除此之外,稳步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也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减排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力争早日重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和全国统一注册交易。
“发电行业碳市场将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国际能源署(IEA)针对中国碳市场的最新评估报告(2022)如是说。如今,全国碳市场实践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借鉴,还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认可。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国碳市场已走过一年光景,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不俗的成绩。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还将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行业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