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环境新闻 >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3-03 11:30

  作者:鞠昌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相信即将召开的2023年全国两会对于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将会释放新的利好信号。

  面对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环保产业,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落地,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0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下降57%,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降到世卫组织所确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面对突出的成绩和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绿色高质量发展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前几年的环境改善与推动绿色发展和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密切相关,但也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经济社会活动整体减弱、污染物排放降低有关。今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当前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速,可能盲目上马“两高一低”项目,给双碳工作带来压力;一些企业铤而走险,违法排污风险增大,妨碍下一步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既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空气质量总体受气象条件影响大,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蓝藻水华、水生态失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夏秋季臭氧污染凸显,新污染物问题开始显现,噪声、油烟、恶臭等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新的突出环境问题。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决策部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使命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更大的力度、更严的措施、更高的要求,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把牢绿色发展方向,促进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距离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任务异常艰巨。在经济恢复大环境下,当前一些地方生产和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广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

  二是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对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的社会焦虑心理已有所舒缓,一些管控措施影响到生产生活,部分群众难免会不理解、不支持。因此,需要创新资源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把握好资源环境保护政策优化调整的时度效。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搞一刀切,客观科学制定合理考核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资源环境政策与各类政策的协同配合,将资源环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绿色基础设施是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着力推动天然气管网、电网、热力管网、铁路专用线、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稳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保障民生,又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各地也应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做好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保障。

  三是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化长江经济带和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开展美丽海湾建设;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补齐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短板。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推动城市居民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的解决,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路径上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空间上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陆域与海洋。面向未来,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严惩突出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