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2023-03-31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赋能地方绿色治理——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3-03-31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2023-03-31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2023-03-31 从支配自然到调适环境: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探析 2023-03-31 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2023-03-31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践———以江苏为案例 2023-03-31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2023-03-31 经济发展与公众气候变化关心——基于74个国家的实证比较 2023-03-31 中国政协新界别亮相,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保护修复母亲河如何持续发力? 2023-03-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3-31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3-31 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3-03-31 生态环境部: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03-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3-31 价值重构、场景塑造与行动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基础 2023-01-20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2023-01-20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20 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3-01-20 “绿纽带”的力量:中国公众的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 2023-01-20 走向“天人合一”:费孝通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及其生成探究 2023-01-20 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 2023-01-20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2023-01-20 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环境参与行为——兼议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2023-01-20 气候危机与社会学习 2023-01-20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逻辑——一项案例研究 2023-01-20 农业:环境与社会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研究之三维:环境正义再诠释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 2023-01-20 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时代” 2023-01-20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2023-01-2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2023-01-20 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 2023-01-20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01-20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20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01-20 二〇二二 从十大热点看生态环境 2023-01-2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1-20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2022-10-02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2022-10-02 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2022-10-02 真实主义取向的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述评 2022-10-02 人口流动、信息媒介与公众环境知识 2022-10-02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宁夏两省份数据的考察 2022-10-02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2022-10-02 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 2022-10-02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22-10-0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2-10-02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10-02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10-02 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10-02 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 2022-10-02 取得什么成就?发生哪些变化?省级党政“一把手”多角度展现生态环保十年成果 2022-10-0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10-02 中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引起了环境不平等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2022-08-03 碳市场收入的使用与管理:欧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2022-08-03 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2022-08-03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2022-08-03 动员式环境治理何以有效?——基于中央环保约谈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2-08-0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约制 2022-08-03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 2022-08-03 论环境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22-08-03 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举行 2022-08-0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 2022-08-03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2022-08-03 【光明论坛】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8-03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2-08-03 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2022-08-03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03 迈向行动的社会工作:环境问题介入的学科反思与路径建构 2022-06-11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2022-06-11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2022-06-11 嵌入、吸纳和脱耦: 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多重模式 2022-06-11 折中治理:高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策略研究 2022-06-11 生活治理: 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视角 2022-06-11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2-06-11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06-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2022-06-11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2022-05-09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 2022-05-09 母亲身份、社会交往、环境污染感知与中国母亲群体的环境行为 2022-05-0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2022-05-09 情景与互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建构过程——基于上海市P区的个案分析 2022-05-09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2022-05-09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2022-05-0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09 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2-05-09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09 建设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05-09 “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哪些与生态环保有关?进展如何? 2022-05-09 关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2022-03-04 循环社会的构建 2022-03-04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研究 2022-03-04 现代性重拾、环境转向与治理:一个价值共存的视角 2022-03-04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3-04 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 2022-03-04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版发行 2022-03-04 二〇二一 从十大热词看生态环境 2022-03-04 点绿成金:“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03-04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发布 2022-03-04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2021-12-1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 2021-12-15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021-12-15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12-15 社会资本可全程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1-12-15 分区管控 生态更美 2021-12-15 项目进村与社区回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2021-11-25 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西方表述与中国在地化实践 2021-11-25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2021-11-25 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内涵与体系构建 2021-11-25 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2021-11-25 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2021-11-25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2021-11-25 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2021-10-20 社会科学中的实践论 2021-10-20 社会实践论的观念之维 2021-10-20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例 2021-10-20 “找回自然”:社会学的本体论转向——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021-10-20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1-10-20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10-20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点亮绿色未来 2021-10-20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 2021-10-20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6-15 污染企业的“漂绿”实践及其逻辑——基于M牧场沼液污染的经验研究 2021-06-15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 2021-06-15 建设生态文明要算长远账 2021-06-15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2021-05-18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2021-05-18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2021-05-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2021-05-18 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1-05-18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05-18 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2021-05-18 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21-05-18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2021-04-18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1-04-18 接力式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与逻辑——基于环境社会组织生态位视角分析 2021-04-18 中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2021-04-18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2021-04-18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4-18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 2021-04-18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展 2021-01-16 社会经济地位、环保效能感与公众环境治理责任认知 2021-01-16 从环境冲突迈向环境治理——近10年来中国环境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向分析 2021-01-16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2021-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2021-01-16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2021-01-16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1-01-16 【新书速递】环境社会学(主编:洪大用) 2020-12-17 高收入者更关心环境吗?——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2020-12-0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04 高度联通社会的环境机遇和环境风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2020-12-0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12-04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 2020-12-04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郇庆治
2021年01月1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强调人类必须下决心抛弃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观念,转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上,需要自觉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物质运动与生态系统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进一步论述与阐发。在理念层面,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即承认自然界存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界限,为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同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阐明了当前和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契合我国发展需要,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明确了前进方向,必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回馈人类;人类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利用甚至造成伤害,最终会招致自然无情的报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迫切需要用绿色倒逼升级,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相匹配相适应,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身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议》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为详尽的战略部署,提出更为明确的具体要求,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在“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向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砥砺前行。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必须以贯彻落实《建议》为牵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环保产业、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法律和政策保障。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并提出制定实行多项重要制度机制,如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等。这些制度举措必将推动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稳步提升。《建议》作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贯彻落实这些重要决策部署,必将为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显著标识。“十四五”时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政策工具的科学运用,按照《建议》决策部署,大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