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2007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 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与会者盛赞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本次会议以中国环境状况分析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环境社会学的影响力。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及世界环境社会学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新西兰、日本、韩国、伊朗等十几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大陆的近二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 RC24 )联合主办。

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主持会议,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郑杭生教授、冯慧玲副校长、周建副局长、Raymond Murphy教授(从左到右)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周建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环境社会学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学科,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为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出谋划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 Dr. Raymond Murphy 教授分别致辞发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出席会议并致辞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慧玲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慧玲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Dr. Raymond Murphy教授出

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 Dr. Raymond Murphy 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环境社会学奠基人之一Riley Dunlap教授、国际社会学会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前主席Arthur Mol教授、美国农村社会学会前主席William Freudenburg教授、日本环境社会学会主席Ryoichi Terada教授、韩国环境社会学会主席Jae-Mook Park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人口与环境社会学研究委员会负责人童乘珠女士、以及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少杰教授,河海大学社会学院领导施国庆教授、陈阿江教授,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精彩致辞或演讲。

Riley Dunlap 教授发表演讲

环境社会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环境社会学家Riley Dunlap 教授发表演讲

1

2

3

4

5

来自世界各地的环境社会学家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次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分议题有: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市民社会和ENGO的发育及环境保护;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风险、环境管理;国外环境与社会研究;环境政策的社会学分析;环境社会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

在分小组讨论时,各位专家各抒己见

在分小组讨论时,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

      入会专家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中国的环境状况,其中既包含了经验性的研究报告,同时又有深刻的理论评析,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拓宽了思路,为当前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十分广泛和珍贵的意见。 

      同时,与会代表还一致呼吁尽快成立环境社会学专业研究委员会,加强环境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环境社会学经典著作翻译,加强环境社会学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推动环境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化。


会议主要召集人洪大用教授做最后点评

会议主要召集人洪大用教授做最后点评

      会议历时两天。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河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施国庆教授、美国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社会学系 Riley Dunlap 教授对全场会议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洪大用教授说这次的会议开得很成功,感谢各位代表的踊跃参入,希望以后这种世界级的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入会代表合影留念

会议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入会代表合影留念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将继续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化的演进和发展。